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、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,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。就空間位置來看,迪化街是大稻埕(即今大同區)的一部份。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,是在清咸豐六年(1851年)。兩年後,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,形成「中街」。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、茶行為主,之後米業和布匹、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。之後隨時代演進,街景、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,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,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。
光復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、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,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,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。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,而且從清末至今,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,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。
走進迪化街彷若走進歷史的長廊,許多商家樣貌都保有「大正時期」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。自清末一路演變,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、茶葉、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,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。迪化街店屋,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,門面不寬,屋身則幽長深邃,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,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。